長期以來,集體運動形成的社會紐帶一直對健康和保健有益,但現在,隨著全球健身熱潮不再是一時的時尚,社區健身也代表著龐大的業務機遇。
‘團隊訓練,改變生活’。 ‘努力工作,享受樂趣,找到自己的力量,做最好的自己’。 ‘一個更健康、更快樂的星球’。所有這些有爭議的激勵口號都來自真正的健身公司,除了宣揚日常鍛煉的好處,也推動了日益增長的全球健康和保健趨勢。當然,另一個基本要素是我們自己。
健身行業發展如何?
全球運動愛好者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在截至 2020 年的十年間,僅全球健身房會員人數就增加了 28%,這還不包括獨立工作室、團隊、團體或個體從業者,這一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代都更積極主動地關注健康。
值得一問的是,我們為什麼要運動。最常見的答案包括想要感覺更健康、看起來更好、活得更久。 但原因往往包括與心理健康和保健有關的因素,這揭示了運動對心理的好處,尤其是與他人一起運動時。人類學家和心理學家早就理解了這一現象,它表明了所有類型的儀式性運動(無論是體育運動還是舞蹈)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它們對社會凝聚力和社區精神的益處。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人類的整個發展史上,儀式性運動(更常見的是舞蹈)一直是促進社會凝聚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為什麼呢? 牛津大學行為科學家布 Bronwyn Tarr 博士解釋道:「我們認為,靈長類動物用來建立親密關係的化學網絡在我們身上也被激活了。」 這些網絡涉及快樂-痛苦回路,使我們能夠在他人面前找到積極、自然的快感,從而增強歸屬感。
同一網絡還可以提高痛楚耐受力。這些方面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今天的許多健身教練會讓我們伴隨著動感的音樂,在一屋子人的陪伴下實現內啡肽激增,從而變得更好、更快、更強。
健身領域的科技獨角獸?
過去幾十年來,健身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普及,引發了人們對身體表現、更激烈的鍛煉和健身品牌近乎精神層面的投入,這些品牌的估值更適合科技獨角獸。
健身訓練營、動感單車課程、混合團體鍛煉以及無數的健身房和工作室,已經發展成專門的社區和與之相匹配的大企業。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繁榮中,許多大贏家都是在美國成立的,這並非巧合:到目前為止,這個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和保健市場。麥肯錫(McKinsey)估計,整個行業的全球價值為 1.5 萬億美元,每年增長 5% 至 10%。
真正的共同努力
過去幾年,許多資料明確強調了健身對我們的健康和長壽的價值,鍛煉不再只是提供身體上的回報。對於許多健身運動追隨者來說,鍛煉代表了從「力量」和「社區」到「治療」和「逃離」的一切。
當眾人尋找健身部落時,企業迅速利用了我們對內啡肽的渴望。傳統健身房只是一個配備體育健身器材的房間,而如今的健身場所則為熱愛運動的人提供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選擇,從空中普拉提和巴西柔術,到槳板瑜伽和有氧芭蕾提斯,不一而足。他們還適應了最近消費者習慣的變化,流媒體和點播培訓大幅增加。這最初是由新冠疫情引起,但限制解除後,它被納入面對面和線上課程的混合教學方法。
雖然自那以後,這些公司的財務狀況有所回落,但這並不能阻止一個事實:我們對健身充滿渴望,健身會對身心帶來積極影響。根據 NielsenIQ 的資訊,這背後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們都希望過上更長壽、更健康的生活,因為我們都敏銳地意識到「保持健康」的必要性。但箇中原因也很多,有的純粹是想讓自己看起來和感覺更健康,有的屈服於社交媒體的影響,還有的是意識到醫療成本上升帶來的負擔。
有益身心
根據麥肯錫對健康未來的研究,隨著健身日益被「健康」這個更廣泛的概念所覆蓋,消費者將繼續在強調身心健康的產品和服務上消費。
在社會運動的原始力量和共同運動帶來的團結一致驅動下,人們開啟了健身之旅。此外,在一個孤獨感不斷上升的世界裡,培養群體聯繫感的價值不容低估。
1912 年,法國社會學家 Emile Durkheim 用「集體亢奮」(collective effervescence)一詞來解釋從會眾敬拜中獲得的宣洩和提升,但現代研究表明,這一理論也適用於高強度鍛煉或艱苦的體育比賽結束時,共同經歷的內啡肽激增。疫情封鎖期間,這種感覺基本沒有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一般通過共同分擔痛苦和疲勞,然後獲取成就和解脫,將人們聯繫在一起。
所以,我們鍛煉似乎是因為一起運動可以增強歸屬感,以及努力所帶來的身心回報。無論您是否支持健康和保健,社交運動將長期在人類體驗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無論是作為會眾、運動隊還是快閃族的成員。
為什麼這對投資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大趨勢?
作為瑞士寶盛未來重大趨勢「生活方式的轉變」的一部分,數碼健康可以說是醫療保健行業中最有前途的增長領域之一。我們的新世紀主題研究分析師黃德行博士 (Dr Damien Ng)解釋說,全球人口老齡化給醫療保健系統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因此,增加對技術發展的關注可以為一些社會緊迫的健康挑戰和促進福祉提供可行的長期解決方案。
在這個對個人福祉和健康生活日益關注的世界裡,人們對可穿戴設備的需求不斷增長。這些設備能夠追蹤身體狀況和表現,並且相比人類,可以更有效、更快速地分析複雜的醫療數據。可穿戴技術的流行反映了它們有能力通過追蹤消費者的健康相關行為,為注重健康的消費者提供個性化診斷資訊。
本文在我們獲獎的《Vision》雜誌(僅提供英文版)中首次發布,請在下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