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必須瞭解數碼資產術語。根據定義,任何有價值、所有權確定、可發現、以數碼形式存在的物品都被視為數碼資產。廣受大眾認識的數碼資產包括視影片、圖片、電子圖書、加密貨幣以及非同質化代幣 (NFT)。NFT是區塊鏈上的加密資產,代表一種無形和獨一無二的數碼物品,這意味著它們無法被複製或倍增。最近,NFT在藝術品收藏市場成為一個新話題。

區塊鏈將記錄數碼資產交易的安全數據鏈接在一起。區塊鏈技術不僅可以記錄交易,還可以讓個人之間以安全的方式直接交易,而無需銀行或政府等中介機構。數碼資產與區塊鏈相結合的優勢在於,與紙質資產或實物資產相比,數碼資產的發行速度和交易速度更快,管理和存儲成本更低。

數碼資產領域的最新發展

數碼資產市場仍處於早期階段。儘管如此,最近的一些發展為慈善機構參與這一市場提供了便利。

雖然數碼資產的捐贈仍然很少見,但目前有幾種正在使用的潛在途徑。首先,人們可以捐贈加密資產。非營利組織需要有自己的加密資產帳戶才能接受捐贈。之後,它既可以保留這些資產,也可以將其轉換為法定貨幣。法定貨幣的基礎是一國政府的信用,而不是實物商品或金融工具。這意味著全世界使用的大多數硬幣和紙幣都是法定貨幣。

第二種選擇是捐贈NFT。雖然加密幣市場一直波動,但人們對NFT的興趣仍在增長。NFT可以代表藝術、整合獎勵或提供「錢買不到」的體驗,為慈善機構未來提供了別具意義的機會。此外,NFT還可以通過拍賣或平台進行交易。捐贈者可以向慈善機構捐贈NFT,而不是捐贈現金或加密幣,慈善機構可以對NFT進行授權並創收。

另一種方法是,慈善機構自行創建NFT,並將其用作為對捐贈者的獎勵;例如,這可以是一張慈善活動門票或一段關於受支持項目的短片。在瑞士,一家為老年人服務的非營利組織成功拍賣了NFT,為其在元宇宙(Metaverse)的新分部籌集資金。最近的另一個國際範例是Charity Kiss,它是一個集合慈善與NFT的平台,透過NFT創造一個無窮無盡的捐贈循環。他們將第一次銷售的70%捐給慈善機構,將第二次銷售的 14% 轉作慈善目的。

數碼資產為捐贈者和慈善機構提供的優勢

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在籌款和捐贈方參與、非營利組織治理及提供服務方面非常有用,尤其是在跨境慈善事業中。疫情大大加速了這些發展,因為有些情況不可能進行線下互動或有所限制。

數碼資產的主要優勢在於其潛在的可用性、可轉讓性和透明度。捐贈者可以根據區塊鏈中的智能合約,跟蹤從捐贈到慈善機構再到受益人的資金流,從而確保他們的捐贈能產生直接影響,而不會流向腐敗渠道。此外,與出售代幣和捐贈稅後法定貨幣收益相比,捐贈數碼資產可以提高稅收效率。但與此同時,這些稅收優惠也限制了地方政府(尤其是最貧困和工業化程度最低的國家)創造稅收的機會。

對慈善機構來說,另一個優勢是數碼資產易於轉移,受益人很容易就可以獲得使用權。主要的要求是能夠使用數碼網絡,並能將數碼資產兌換成當地貨幣。

近年來,促進數碼資產捐贈的平台越來越多。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有BitGive、Blockchain Charity Foundation或Give Crypto Foundation。如今,大多數知名非政府組織都接受數碼資產捐贈。

接受捐贈的風險

雖然數碼資產有很多好處,但也不能否認數碼資產波動性高的風險。接受捐贈的慈善機構往往會迅速將其兌換成當地貨幣。不過,有些慈善機構基於分散投資的考慮,也會有目的地持有數碼資產。

另一個考慮因素是聲譽風險問題。對許多傳統捐贈者來說,數碼資產具有負面的含義。因此,接受和報告數碼資產可能會產生負面的聲譽影響,損害來自傳統來源的捐贈。

如果慈善機構持有數碼資產而不對其進行轉換,也會面臨靈活性降低的問題。許多平台使用專有代幣作為貨幣,只提供有限的套現選擇。因此,慈善機構不得不通過平台進行交易,以便利用捐款發揮影響力。

一個受到更廣泛關注的後果是所謂的「 監控慈善」(surveillance philanthropy),即捐贈者希望跟蹤他們的資金。這會限制慈善機構對新需求做出快速反應的潛力。由於捐贈者獲得了可追蹤和透明度的新機會,慈善機構變得更加依賴捐贈者的影響力。同時,受益人及其代表也失去了影響力。

因此,創新活動或受益人的迫切需要可能得不到支持,因為它們不符合捐贈目的既定的定義。這與自疫情以來出現的另一個趨勢相矛盾,即越來越多的捐贈者轉向「基於信任的慈善」,以便將資金靈活運用到最迫切的地方。

不接受數碼資產捐贈的慈善機構一般都不準備將數碼資產作為分散投資組合的一部分來持有,或者是由於所處的監管框架(牌照、報告、託管要求)而受到限制。不過,有些慈善機構會出於環保原因拒絕捐贈。加密幣的開採非常耗能,這與一些非政府組織的環保使命相衝突。不過,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綠色」加密資產的出現,這些擔憂可能會減少。

區塊鏈技術可以更有效地治理非營利組織,因為慈善監管機構的所有職能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通過區塊鏈的實時資訊進行登記、記帳和定期報告,可以降低監控成本。然而,不應低估這些機制對慈善機構和受益人造成壟斷和意外後果的風險,例如上文提到的捐贈者主導定義的問題。

數碼資產捐贈者的特徵是什麼?

儘管市場具有波動性,但數碼資產投資者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因此,並不存在單一類型的數碼資產捐贈者。不過,他們很可能是對技術感興趣並對新的籌資方式持開放態度的下一代。

這類捐贈者會對更多的個人參與、未來活動的後續選擇以及對與其捐贈相關決策的直接影響感興趣。

總括來說,數碼資產有可能擴大慈善機構的捐贈者群體,特別是包括更多年輕的捐贈者。研究表明,「 千禧一代」和「 Z世代 」更有可能擁有數碼資產,而且許多人在財富傳承的同時開始參與慈善事業。

本文是巴塞爾大學Center for Philanthropy Studies(CEPS)近期出版刊物的編輯版本。本文內表達的觀點和意見僅代表作者本人。

請注意:所提供的資訊僅供教育用途。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