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十年,亞洲經濟體可能會從參與流動轉為決定這些流動的形態和方向。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亞洲,過去三十年有十億人擺脫貧困。
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
今天,全球千禧一代的數目已超過 20 億,亞洲佔其中的 61%,而中國的人數更超過歐洲、北美和中東的總和。預計到 2030 年,鑒於美國和歐洲的中產階級人數停滯不前,亞洲將佔全球中產階級總消費的一半以上。 中國消費者的結構性狀況仍然特別強勁。 因為中國文化本身就具有鼓勵社會向上流動的特質。 在消費模式方面,隨著收入增加,中國人花費於較易負擔的奢侈品類別之開支實現迅猛增長,帶動高端消費品的銷量快速強勁上揚。 新冠疫情危機給中國的國際旅遊行業帶來短期影響,但並未扭轉過去十年每年增長 10% 的長期趨勢。 該短期影響可能會對海外奢侈品購買造成壓力。 對於許多奢侈品牌而言,中國消費者已貢獻約三分之一的總銷售額。 主要受益者也包括中國品牌。 中國公司通過精明的營銷、數字工具的巧妙運用、卓越的供應鏈管理以及優質的產品供應來不斷進行提升。 增長動力正回到中國消費者的掌握中,在習主席提倡的「共同富裕」願景下,預計大眾消費行業將最能直接受益。
中國的新基礎設施
中國的基礎設施投資傳統上主要集中於公路、鐵路和機場等交通設施。 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旨在加速中國數字經濟的增長,數字經濟現已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 三分之一以上。 信息基礎設施包括 5G 通信信道等技術,使數據傳輸速度和延遲比當前標準快數十倍。 其中也包括雲計算系統,與本地存儲解決方案相比,雲計算的效率通常高好幾倍。 物聯網 (IoT) 的普及意味著更加互聯通暢的基礎設施。 這些技術的相互作用帶來的整體增長影響遠遠大於各部分之和。 與舊的基礎設施類似,新的基礎設施促進相關行業的投資,為個人帶來就業和收入,直接刺激經濟需求。 不過,新的基礎設施可能比舊的基礎設施帶來更高的投資回報,因為它通過促進生產率提高了經濟的潛在增長率。
健康中國
在人口老齡化、中產階級壯大、政府支出增加、慢性病發病率上升以及醫療保險覆蓋面擴大等因素驅動下,中國的醫療保健行業將長期增長。 根據聯合國的預測,到 2050 年,中國 65 歲以上老年人的數量將增加一倍以上,從 2020 年的 12% 增長到 25% 以上。 中國政府已制定到 2030 年的總體醫療保健支出目標為 16 萬億元人民幣,相比 2015 年的 4 萬億元人民幣,等於在短短 15 年內增長四倍。 正在研發創新藥物中國國內的製藥公司、合同研究組織、藥品分銷的市場領導者、向價值鏈的上游移動的醫療設備製造商及專門的私立醫院應該會從這些發展中受益。
向價值鏈的上游移動
在過去的 30 年中,中國已從低端的鞋衣製造商,轉變為家用電器和電信技術的市場領導者。 中國在數字商務、人工智能、社交網絡、數字支付和金融科技 (FinTech) 等領域發展了世界一流的產業。 根據全球創新指數,2021 年中國的創新表現排名第十二位。 2019 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支出為 2.2 萬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 2.2%,高於其在 2001 年加入世貿組織時的 1千 億元人民幣(即佔 GDP 的 0.95%)的支出額。 與美國在經濟和政治領導方面的持續緊張關係加速了中國實現技術自給自足的趨勢。 在中國朝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型,政策扶持本土品牌以及改變代際偏好的驅動下,「中國製造」已經演變成「為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 幸運的是,中國市場的巨大規模和快速變化的性質為創新者和企業家提供了大量的空間,讓他們可以在不斷摸索中學習,迅速地擴大規模。